9月23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2022年,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9.6萬億元,同比增長9.1%;實現利潤總額2.6萬億元,同比增長6.2%。中央企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萬億元(不含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6.9% 。
報告顯示,全年中央企業累計發電5.1萬億千瓦時,以54.7%的機組容量保障了全國63.1%的電力供應;煤炭日均產量達到296萬噸,同比增長7.6%,再創歷史新高;煤炭企業執行電煤中長期合同讓利超過1900億元;自產天然氣達到1900億方,同比增長7.1%。
報告明確,2022年,中央企業萬元產值(營業收入)綜合能耗(可比價)同比下降4.51%,能源消耗強度比“十三五”末期下降6.09% 。2022年,發電行業中央企業單位供電煤耗降至298克標準煤/千瓦時以下,單位供電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550克/千瓦時。發電行業中央企業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超過45%,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央企業布局氫能產業,電網行業中央企業新能源利用率超過97%。
以下為原文
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3)
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務院國資委著力推進中央企業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企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布局構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勝利收官,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中央企業市場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三項制度改革更大范圍更深層次落地見效,企業辦社會和歷史遺留問題全面解決,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健全,中央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國資監管體制更加完善,國資央企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切實加強,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一、中央企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器”“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
(一)中央企業整體經營狀況延續增長態勢,穩增速、穩大盤。
在2021年高速增長基礎上,中央企業整體效益在2022年繼續保持了平穩增長態勢。2022年,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9.6萬億元,同比增長9.1%;實現利潤總額2.6萬億元,同比增長6.2%。中央企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萬億元(不含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6.9% 。
(二)效率指標明顯提升,質量優、效益優。
2022年,中央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人均達到76.3萬元,同比增長8.7%;研發投入經費同比增長9.8%;2022年末中央企業整體資產負債率為64.8%。2022年全年中央企業累計上繳稅費2.8萬億元,同比增長19.3%,自2021年以來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速。
(三)基礎保障和民生服務能力持續提升,保障強、服務優。
全年中央企業累計發電5.1萬億千瓦時,以54.7%的機組容量保障了全國63.1%的電力供應;煤炭日均產量達到296萬噸,同比增長7.6%,再創歷史新高;煤炭企業執行電煤中長期合同讓利超過1900億元;自產天然氣達到1900億方,同比增長7.1%。同時,多措并舉,守護糧食安全。中央儲備糧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源頭采購、物流運輸、生產加工、渠道銷售的農糧全產業鏈優勢凸顯,育種技術原始創新、商業化育種穩步推進,農機裝備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四)世界一流企業建設加快落實推進,樹標桿、立示范。
開展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聚焦八個方面,選樹推廣310個標桿企業、標桿項目、標桿模式,在國資央企中形成比學趕超態勢。
發電、航運、船舶等行業中央企業主要效率指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46 家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進入 2023 年《財富》世界 500 強榜單。
二、國有經濟布局結構進一步優化。
(一)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大力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發展智能制造、交通、建造、礦山、能源、商貿等傳統產業“升級版”。
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保持高位水平,3年來中央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年均投資增速超過20%。
(二)持續深化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一批重大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項目成功實施,先后完成中國電科與中國普天等4組7家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新組建和接收中國星網等8家中央企業。中央企業涉及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領域營業收入占比超70%。
(三)企業突出主責主業成效顯著。
中央企業主業投資占比和從事主業的子企業數量占比均超過90%。以市場化的方式盤活存量資產3066.5億元、增值234.1億元。
廠辦大集體職工安置和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完成比例均達到99.6%以上。
中央企業法人戶數累計壓減44%,管理層級普遍控制在四級(含)以內。
(四)著力打造現代產業鏈鏈長,提升重點產業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
實施現代產業鏈鏈長行動計劃,先后分兩批遴選16家“鏈長”企業,主動在重要行業、關鍵領域進行布局,形成以十大工程類別、30項重點任務為核心的產業鏈建設履職工作指引,以鏈帶面、織鏈成網。
2022年,16家“鏈長”企業完成強鏈補鏈項目投資1300多億元,解決270余個產業鏈難點。
中央企業圍繞產業轉型升級,解決“鍛長板”問題100余項,推出新技術新產品260余項。
三、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能力。
(一)聚焦源頭供給質量,增強“策源地”輻射作用。
打造技術攻關高地,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和行業領軍企業作用,在電網、通信、能源等領域攻克了一批重大前沿性、開創性、創新性技術,有效解決“卡脖子”問題,當好技術創新頂梁柱、排頭兵。
2022年研發投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同比增長9.8%,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超過3%,科技創新驅動力進一步增強。
2022年累計建成國家級研發平臺764個,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91個。
中央企業擁有專職研發人員104.5萬人,占全國的1/5,兩院院士231名,占全國1/7 ,有力支撐我國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穩步建設。
(二)激發融通發展動力,樹立創新生態標桿。
“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智慧成果共享。
“上中下游”有效銜接,筑優產業創新生態。
全面推進“1+X+Y”國資央企大數據體系建設,穩步推進“1+N+M”國資央企云體系建設。
(三)強化創新主體地位,注重創新成果應用。
一批重大成果和“國之重器”紛紛亮相,在世界上“叫得響”“數得著”,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如,航天科技牽頭全面建成中國空間站,長征系列火箭助力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的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創造運行新紀錄;中國船舶建造的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等。
2022年,“科改企業”由209家新增到440家 ,重點解決改革創新發展瓶頸,激發創新活力。
(四)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參與全球科技治理。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48家中央企業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等國外機構、院所、企業在能源、材料、軌道交通等領域開展合作項目超過20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