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業創新遇到的一些問題
1、方向的確定
環保領域技術流派眾多,信息繁雜,行業技術體系發展方向不清晰,很多人吃不準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正確?這是個重要問題。
但歸根到底,研發創新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客戶的問題,或是為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研發創新的本質是滿足客戶需求,偏離了這個主題,單純為了增加自身技術“護城河”式的研發創新,有可能是畫蛇添足,客戶并不買賬。有的公司研發項目沒有經過充分的調研、論證,完全是憑著單位領導直覺、興趣,憑感覺、拍腦門決定,這種研發如同“扛著漁網去上山”。還有的產品研發陷入到“工程師思維”中,研發人員一門心思把產品的功能做得多而全,看上去非常完美,結果導致產品成本上升,客戶接受不了。還有一些人沉溺于“顛覆式”發明,脫離了行業、客戶的深刻洞察與分析,缺乏其他領域技術的深度積淀,靠靈光乍現來顛覆行業,顯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切實際。企業創新的目的不是研發的產品技術有多么先進,而是客戶好用,用得好。
2、研發的系統性
環保產業是一個綜合性的產業,一個大的環保處理系統需要多種類的技術完善與匹配才能形成產品力。缺乏行業基礎,缺乏對于應用場景的了解,很難對其產業化、商業化有全面的理解,必然對研發的成果缺乏判斷力。僅憑一個單點的技術跨行進入環保,靠一招鮮吃遍天的思路,貿然投入風險較高。筆者曾經接觸過一個企業,原來從事房屋拆遷。偶然的機會接觸到北方某高校老師的一個污泥熱解技術,經過簡單的了解覺得熱解干化的技術不錯,尤其是投資、運營成本有一定優勢;雙方簽訂協議、組建公司,并且匆匆上馬一個污泥處置項目,結果發現污泥處置系統運行良好,但產生的熱解液處置是個難題,要回流到污水廠前端會導致污水廠總氮出水超標,如果另外上一套濃液處理裝置,新增工程投資及運營成本的疊加,導致該污泥處置系統沒有市場競爭力。最后,導致項目爛尾,雙方對薄公堂。
上述案例投資人和技術持有人之所以合作失敗,并不是因為技術有問題。純粹的科研院所、高校一般是集中其技術力量,解決的是限制行業發展的某個單點的難題。而一個成熟的工程技術,是一個全流程的處理系統,如果雙方都缺乏行業基礎,缺乏產業化、市場化的經驗來說,產業化的難度、復雜程度遠遠超出外行人的預想,可能會導致投資雙方進退維谷。產業化不光要解決工藝流程中的技術難點,還需要考慮整個系統的匹配性、安全性、穩定性、可操作與經濟性,需要解決原材料、設備、人員操作的問題,這是一個復雜過程,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功虧一簣。
3、投資的風險
創新研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持續投入的過程,是一個人才、技術、經驗逐步沉淀的過程,這個過程毫無疑問需要資金的投入。一般的環保企業資金不充足,相對適合的方式是在原有的技術體系上持續改進、優化,這樣的研發投資額可控,預期結果相對清晰,對企業來說相對穩健;企業做研發投資,必須要立足于企業的實際情況。對于一些企業來說最可怕的是,在生意不好做了的時候,資金已經很緊張了,這個時候孤注一擲的投入研發一個新東西,指望靠研發的新產品來翻盤,但研發的長期性、結果的不確定性注定了這種救命稻草式的研發投入不可取。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蘇州有兩家企業押寶污泥處理技術研發,把幾年的時間、精力之間都投入進去,結果都不理想,原來的業務丟了,錢也投完了,企業從此一蹶不振,其中一個企業現在已經人去樓空。
4、產品研發與企業定位、銷售渠道的匹配
B公司主業生產潛水攪拌器,某一機緣認識南京某高校老師,了解其垃圾滲濾液處理技術專利很先進,雙方經接觸,快速拍板簽訂合作協議。B公司兩年投入300萬費用,做了一套試驗機組,經過長時間的中試,問題很多,同時發現運營成本比原來預計的要高。這時B公司已經資金消耗殆盡,是否繼續投入信心不足,這時發現自己不懂這個領域,自己判斷不出出現的這些問題是否屬于該領域的正常現象,處理成本處于行業什么水平?更要命的是,發現公司原有的攪拌器銷售渠道不能和垃圾滲濾液行業協同,重新組建公司,搭建團隊?顯然自己沒有想好,下不了決心。行路難,行路難,拔劍四顧心茫然。最后的結果是不了了之,那套試驗機組變成了車間里的一個展品。
行業內還有一種情況,一些國有水務集團、上市公司,本身的主業是水務投資運營,因其也有研發創新的需求,同時也有解決其自身運營問題或者是降本增效等因素考量,有的企業組建研發團隊,制作試驗設備,企業投入了較大的預算,經歷數年開發,然而最后有的結果并不是很樂觀。也有一些產品開發較為成功,在集團內應用,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好成果沒有派上大用場。把研發出來的產品進行銷售并不是央企、水務集團的公司主要戰略,并且從競爭角度來說客戶不太愿意接受同行競爭者的產品,尤其是污水廠智慧管理系統牽扯到核心的運營數據,對使用者來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其產品很難有大規模的銷售。這些情形都導致一些好的研究成果得不到大規模市場應用,其商業價值、社會價值得不到體現,是社會資源、企業資源的巨大浪費。
5、技術的管理
某天,Z總過來談業務合作,她非常惱怒地說:“忙活了兩年,給別人養了個孩子”。原來,她公司技術總監在公司兩年,研發的技術快要成型了,突然有一天提出辭職。結果過了兩個月發現其到了競爭對手的公司,還把原來研發的技術資料全部帶走了,而且自己公司也沒有申請相關的專利,整個非常被動。我笑著說,環保是一個江湖,各種狗血的事其實挺多。原來我公司有個L博士,在對接廣東某一制藥上市公司項目,中試做了半年,然后這個L博士辭職和這家公司成立了環保公司的故事。兩年這個人給我們造成了二百多萬的損失,經歷這個事以后,我們完善了《競業協議》、《保密協議》、《專利申請獎勵制度》及《創新積分管理方案》等技術管理體系。最后Z總悻悻然地說:“這種人沒有一點職業操守,他們的合作就是相互利用,能有什么好結果。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
公司對于研發一定要做好資料的管理和保護,一定要有必要的技術管理制度。這些都是管和控的思路去做一些必要的基礎性技術管理工作,另外研發是啟發性、創造性的工作,更需要非常有效的激勵機制才能把研發人員、技術人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水星特有的《創新積分管理方案》非常有特點,不光能夠讓技術、研發人員有收益、有榮耀還能有創新積分的積累,同時能把公司全員及合作方、設計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起參與共同開發,享受積分,享受收益。這樣公司一年大約有六七個獨立研發課題、三四個聯合研發課題同時啟動,滾動開發,技術迭代、新品研發成功率很高。
四、創新的思路
一百年前的活性污泥法到現在還是污水處理的主流技術,環保行業的技術迭代的相對比較慢,但隨著ChatGPT、AI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普及,這一波的科技浪潮會迫使環保行業改變。我們必須緊跟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步伐、雙碳的戰略,充分用好“科技紅利”,大力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把科技的力量轉化為經濟和產業競爭優勢。觀察行業的變化,也涌現了一些新的創新模式的出現。
1、科研和市場的結合
2022年11月19日,哈爾濱工業大學蘇州研究院合作簽約儀式在蘇州舉行。通過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了解到,在環境產業板塊,研究院首要任務是把哈工大環境學院、相關老師的專利及技術成果輸出,落地蘇州基地,實現產業化及市場化。其次,也吸引企業入駐,研究院對其進行技術、研發、運營管理賦能。吸引環保公司在研究院獨立、合作設立技術研發中心。
這種形式代表了科研院校全面地走出象牙塔,一方面將學校的各種研究成果快速地推向市場,解決行業問題;一方面促進企業和院校的深度合作,開展實用的課題研發,能夠有效幫助企業的技術升級。
2、聯合研發
近幾年水星環保在吸引人才、加大研發、持續投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另外,和高校、研究院、設計院、國央企、上市公司也開展了聯合研發的模式,實現了合作方及社會的多方共贏。
舉個例子,繼和中國人民大學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開發出適合于北方水質的雨污溢流污水處理裝備后,2022年水星同南方某省研究院、某國有水務集團三方共同研發一款適合于南方水質特點的污水快速處理裝置。合作過程中,研究院提供了小部分研發經費,提供了理論指導;水務集團提供需求,提供試驗場地,提供部分人員、化驗室;水星環保則提供中試設備、提供技術、提供經費,三方有序合作,應用場景清晰,需求明確。
因為水星本身有較強的技術、設備及工藝積累,經過半年的試驗,形成了一套適合于南方低濃度水質的高效率的雨污溢流污水快速處理裝置,且運行穩定,數據良好。最后的成果是研究院完成了其課題研究,為進一步制定地方標準積累了數據;水務集團解決了其需求,并實現了創新;水星則吸收到了研究院的理論指導及水務集團的運營經驗,開發出了一個行業新產品。關鍵是在三方都是小投入的情況下,產品的銷售收入還都能得到分成,這樣實現了三方企業及社會的多贏。水星這一聯合研發的模式,目前分別和一家國家級科研機構、一家央企合作進行的三種新材料研究試驗也在順利進行中。
五、創新的本質
最后需要明確,創新并不是僅僅指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營銷創新、金融創新和文化創新,都是非常重要的創新形式。
2023年7月17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已經指明了方向。中國環保產業大干快上的階段已經過去,隨著環保排放標準的提高,執法部門嚴格監管以及市場趨于成熟飽和, 環保產業已經發展到新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征是智慧低碳、系統化治理、精細化運營,要實現這些都離不開技術創新。但是創新不只是研發工程師的事,也不只是研發部門的事,它是企業的一把手工程。
對于企業創新,首先講究的是源頭意識。脫離了客戶需求的研發,一切都是無源之水;很多企業只知道生產好自己的產品,而不了解設備的應用場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了解客戶,不可能有好的創新。其次,創新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用傳統的、固化的思維只能做到改良、優化,但打敗你的往往是跨界者;按部就班不一定是對的,一切創新來自于深刻的自省、再自省。再者,創新首先是經營行為,其次才是技術行為。對于企業來說講究的是投入產出比,衡量其創新成果的標準不是技術的先進性而是創新技術經營收益的高低。
歷史曲折總向前!
環保行業巨變,守舊沒有未來!三十年環保產業發展之路風起云涌,潮起潮落,但星辰大海永恒,愿胸懷錦繡的環保人在創新的路上逐夢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