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kc8ie"><acronym id="kc8ie"></acronym></strike>
  • <li id="kc8ie"></li>
  • <li id="kc8ie"></li>
    <center id="kc8ie"></center>

    協會官方微信

    首頁  >>  新聞資訊  >>  專題論述  >>  正文

    獨角獸與新質生產力:國家未來的產業戰略方向正在發生
    重要變化

    發布時間:2024-8-15     來源: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編輯:衡盛楠    審核:張經緯 王靜

    一、“獨角獸之問及其解釋

    1.“獨角獸之問

    今年5月份,在濟南召開的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到關于創新與投資的發言時追問:我們的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的主因是什么?

    這被稱為獨角獸之問

    獨角獸,是投資領域定義的一類企業,一般指成立不足10年、估值超過10億美元、未上市的科技類企業。獨角獸企業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活力、方向和領先性,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未來核心競爭力。

    根據調查數據,截止到2024年初,美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全球第一,達到703家,增加37家。中國位居第二,為340家,不到美國的一半,增加24家。更值得關注的是,跟2022年比,2023年中國獨角獸數量雖然以316家在全球位居第二,但過去一年新增僅15家,同期美國增加179家。

    2.獨角獸增速為何放緩?

    獨角獸增速放緩的原因很多,可能跟宏觀經濟走向有關系,而直接原因應該是近些年風投創投市場和股票市場低迷。

    據調查,2023年中國投資市場共發生案例數9388起,同比下滑11.8%;披露投資金額6928.26億元,同比下滑23.7%,連續兩年下滑。如果剔除國資,創投市場的投資下降幅度更大。

    近些年,監管部門加強金融整頓,提高了IPO的門檻和不確定性。根據調查數據,2023年中國267家具有VC/PE投資背景的本土企業實現IPO,數量和金融同比分別下降24%36%

    3.“8+9”領域的獨角獸成功率較高

    近些年,國家大力倡導和投資“8大戰略新興產業、9大未來產業“8+9”領域的獨角獸成功率較高

    如果以投資獨角獸成功率來衡量,在前10家龍頭企業CVC機構中,表現最好的是:比亞迪、聯想創投、哈勃投資(華為)三家,分別達到31.3%27.7%27.1%。這三家企業實現了每投資5家企業,至少有1家成長為獨角獸類企業

    這三家企業都是“8+9”領域的企業,比如比亞迪屬于新能源汽車,聯想集團和華為屬于新一代信息技術。他們站在了時代轉向的浪潮前端,獲得了更好的市場環境和政策支持。

    數據顯示,在2023年中國企業境內外IPO中,近一半的企業數量、57%的融資額集中在機械制造、半導體及電子設備、化工原料及加工這三個領域。

    盡管過去兩年創投市場不振,獨角獸增速放緩,但“8+9”的獨角獸成長還是不錯的,這說明國家未來的產業戰略方向正在發生重要的變化。

    4.新時代的新起點

    中國處于一個新時代的新起點,宏觀經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從過去的高增長正在走向高質量發展。政府正在積極投資“8大戰略新興產業、9大未來產業,大力提升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觀察下一個階段中國宏觀經濟走向和增長邏輯的新窗口,是理解政府政策立場和改革方向的新路徑,是分析市場預期與投資機會的新維度。

    所以,我們需要深入研究新質生產力,只有理解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意義、實現路徑等,才能理解下一個階段中國經濟的走向。

    二、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征

    1.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新質生產力,是2023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的重要概念。之后,習總書記對這一重要概念做了系統闡述: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和智力資源等對生產方式、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的全面提升,具有技術創新導向,是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的重要標志。簡言之,新質生產力是一種集創新+質優于一體的先進生產力。

    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勞動者水準提升,勞動資料升級,勞動對象范圍擴大。

    2.新質生產力的時代特征

    新質生產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主要表現為:

    以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等新技術為支撐。呈現多點突破、高度復雜和深度交叉融合的發展態勢。基礎設施成為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礎設施。

    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即以數字形式為存儲和流動的數據要素。由于具有低成本、強滲透性和高融合性等特點,數據要素可以推動生產資料、生產方式、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方式等不斷優化升級,從而推動生產力的創新發展。

    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即從科技創新中尋找新方式和新途徑,加快實現高科技自立自強將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以高新技術深化應用為主攻方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將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新質生產力產生的社會經濟影響具有廣泛性和革命性。

    三、新質生產力的構成與發展方向

    1.新制造是主陣地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一起構成新制造業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都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知識密集度高,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和空間大。

    與傳統產業相比,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產業輻射面廣等特點,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體力量。根據十四五規劃二十大報告,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包括新興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和節能環保等領域。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3%2025年,這一比重有望超過17%

    未來產業則是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其涉及范圍更廣、成長不確定性更大,培育周期也更長。未來產業擁有四個特點——即依托新科技、引領新需求、創造新動力和拓展新空間。

    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形成未來產業主要構成和技術路線。

    2.新服務是生力軍

    服務與生產密不可分,服務成為生產力的重要構成部分是社會分工深化的結果。新質生產力需要有新服務。而新服務的重點在于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占比。

    我國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導致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地位不高。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生產性服務業的占比較高。美國生產性服務約占GDP56%;歐盟GDP39%是生產性服務業;G20多數國家比重也約在40%-50%之間。我國僅占17%-18%,差距較大。

    要通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來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在終端商品和在GDP中的占比。據測算,若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提升至60%,其中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提升至50%,那么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將達到30%。若服務貿易占全部貿易總量的比重能翻一番,達到25%,那么高端制造中生產性服務價值能就進一步達到終端制造產品總體附加值的40%45%

    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要充分發揮產業體系完備、市場規模巨大和擁有集全國之力辦大事體制等優勢,多管齊下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及其完善體系,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動能。科技創新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本質特征和核心動力。

    關鍵技術領域持續形成突破,以量變到質變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持續性科技創新基礎上形成重大關鍵性技術領域突破是新質生產力的基礎。

    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力資源基礎。在生產力的三要素中,勞動力是首要要素和重要資源,是組織生產過程的主體力量。

    深化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催生數字化的新生態。數字化作為新勞動和生產資料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不斷增強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動能。新質生產力的承載主體是企業,企業是將產業發展壯大的基石。

    打造全球性的開放創新生態,持續吸收國際科技創新的養分。實踐表明,高水平對外開放對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持續推進傳統生產力和新質生產力的有機結合,拓展新質生產力的成長空間。傳統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新質生產力是傳統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產生質態變化的結果。

    加快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完善的全產業鏈循環保障和內需擴容保障。

    五、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金融有效支持

    1.金融結構與科技創新金融需求要有匹配性

    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支持,金融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同的金融結構與科技創新之間會有不同的匹配程度,并非所有的金融業態都同樣有利于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通常具有較大的投資風險,科創企業通常處在企業生命周期的初創期,企業經驗和能力較為薄弱,需要風險投資資本加以支持。

    風險投資是科技創新初創期最主要的金融支持手段。風險投資的對象主要是高新技術企業和具有良好市場發展前景但缺乏啟動資金的企業家。其功能在于解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及其產業化的資金短期問題。

    風險投資與科技創新之間的匹配性表現在甘冒高風險以追求最大的投資回報,即高風險、高收益。

    風險投資資金的退出和循環需要有成熟的股票市場和良好的上市融資制度。直接融資發達和股票市場成熟的金融結構與科技創新金融需求之間有比較好的匹配性。

    2.我國金融供給結構與科創金融需求之間雙欠匹配

    中國金融結構的特點是間接融資為主,銀行業十分發達。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盡管大力提倡發展直接融資,但其發展尤其是股票市場發展很不理想。風險投資行業有較快發展,但規模依然有限。參考國外股市指數與GDP相關關系,通常股市漲幅是GDP增長的11.5倍之間(2023GDP1990年增長66.7倍)。因此,中國股市指數應翻兩番,上證指數至少在8000點,才能實現金融強國的標準。

    迄今為止,銀行信貸融資占全部融資比重仍高達62.3%,仍是社會融資的主力軍,且還在加強。

    銀行提供信貸通常是投向成熟的企業,不能承擔較高的風險,更何況為風險投資提供資金。銀行資金大部分為存款人(個人和企業)的資產,規避風險是銀行資金的本能表現,銀行的行為通常是晴天送傘,雨天收傘,因此似乎可以說銀行資金是謹慎資金

    鑒于銀行資金具有厭惡風險的特質,因此我國銀行業雖資金規模巨大,銀行業實力雄厚,但卻難以全面有效匹地配科創金融需求。

    三十年來我國風投行業逐步發展,發揮了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但規模有限,又受民營經濟發展緩慢的影響,難以有效滿足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科創融資需求的重任。

    我國股票市場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多次面臨重大波折,發展歷程屢屢受挫;盡管推出一系列針對科技創新融資需求的制度安排,但其積極效應有限。

    風投行業和股票市場發展狀況表明,我國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主力軍存在明顯不足。股市沒有了上市融資的功能,風投行業也就必然舉步維艱。

    鑒于銀行經營管理理念和資金來源與科創融資需求之間欠匹配,如投貸聯動發展并不理想;加上銀行業的薪酬機制和人力資源狀況與風投和投行存在很大差異,銀行業的努力效果十分有限。

    在支持科創金融需求方面,我國金融供給存在金融結構和直接融資結構的雙欠匹配

    3.引更多金融活水潤澤科創發展

    為有效支持科技創新,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當下應刻不容緩地促進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和上市融資等直接融資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在有效保障投資者利益的基礎上,大力恢復股市的融資功能,尤其是針對科創型中小民企的融資功能,以此來帶動風投行業的發展,還可以推動銀行業進一步改革創新,加大力度發展科技金融。努力構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

    科技金融是通過金融創新,提供服務于科技創新的金融產品,金融服務和金融機制。科技金融以創新的產品,服務和機制,為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科技金融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

    科技金融廣義的理解是整體金融業對科技創新的支持體系,狹義的理解是指銀行業。

    近年來科技型企業貸款保持較快增長。2023年,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34%;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1.9%專精特新企業貸款同比增長18.6%。銀行業在支持科創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4.疏通堵點提升科技金融質效

    隨著科技創新活動越來越復雜、技術迭代周期越來越短、競爭越來越激烈,如何讓科技金融更好支持科技創新活動,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科技金融存在產品針對性不強、覆蓋面不廣、風險評估和防范能力不強、服務體系不健全和直接融資渠道不暢等堵點。

    科技型企業研發風險高、投入大、周期長,發展各階段的風險特征也不盡相同,傳統的信貸保險產品難以滿足其需求。

    未來應進一步推動銀行保險機構結合科技型企業發展規律和特點先行先試,研發專屬金融產品,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

    著力補齊短板,構建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在落實推進層面,金融機構要增強對科技型企業的風險評估能力。

    未來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更好地為科技創新和科技型企業服務,建議如下:

    完善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科技企業的評價體系。注重對科創能力、成果轉化潛力等進行有效評價,為金融支持提供精準的依據和指引。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獲取更多科技型企業信用數據和其他可代替數據,推動金融機構建立專業的科技企業信用評價模型,為企業評價提供有效的量化創新基礎。

    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性地創新產品和服務。

    充分運用創新技術賦能,加大對科技型企業風險識別和監測力度,提高風險防控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加強科技金融人才培養,持續提升服務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

    建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更好地評估投資風險。進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分擔體系,積極探索政府對創業企業增信和風險補償機制。

    六、加大政策針對性實施的力度

    為加大銀行業對科創的支持,央行今年推出5000億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大致可拉動銀行配套信貸5000億左右。目前已選了首批7000家符合條件的企業向銀行推送,未來會組織對32萬家科技型企業評估后會繼續實施,甚至加碼。

    20246月,國常會提出一系列相關政策舉措,對VC/PE行業明確釋放了針對性支持信號。這充分表明國家對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的重視。

    針對創業投資短板,需要更加綜合和針對性的舉措加以應對,包括:

    圍繞募投管退全鏈條優化支持政策;

    鼓勵保險資金、社保基金等開展長期投資;

    積極吸引外資創投基金;

    拓寬退出渠道,完善并購重組、份額轉讓等政策;

    針對創業投資實施差異化監管,落細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專業性機構發展;

    處理好政府性基金和市場化基金關系,充分發揮創業投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作用。(全文完)

     

    文章來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首席論談第十期《獨角獸、新質生產力與金融支持》

    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版權所有   |   京ICP備13023518號-1   |   京公網安備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莊大街16號1號樓6層   |   郵編:100037   |   電話:010-68596456 / 68596458
    戰略合作伙伴、技術支持: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經網(MEI)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尧县| 尉氏县| 镇沅| 屯门区| 夏津县| 平昌县| 九寨沟县| 宝应县| 哈尔滨市| 莆田市| 铜鼓县| 琼中| 黑河市| 南江县| 应用必备| 祁门县| 郎溪县| 临桂县| 许昌市| 山东省| 上饶市| 赣州市| 衡水市| 邯郸市| 富民县| 闽侯县| 林芝县| 法库县| 遵义县| 永兴县| 门头沟区| 许昌县| 临泽县| 凉城县| 鄂尔多斯市| 乐至县| 普兰县| 红原县| 浦江县| 门源|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