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集中展示“率先行動”創新成果,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中科院于5月23日至24日舉行第十六公眾科學活動,主題為“云游中科院 暢想新生活”。活動期間,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策劃推出了一系列特色線上活動,通過視頻直播、VR展廳、科學公開課等形式滿足疫情期間社會公眾的科普需求,獲得了廣泛的關注與參與。活動得到了所內多個研究室、職能部門職工和研究生的支持和參與。
依托于沈陽自動化所的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面向受眾敞開大門。在23日上午的直播活動中,觀眾們了解了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展歷程,觀看了“靈豹”便攜式快速組合排爆機器人、室內巡邏機器人和兩款應用于地震救援的搜救機器人演示,并在主播的帶領下走進納米實驗室,參觀與聆聽了在微納操控與類生命機器人方面開展的科研工作。在下午的直播活動中,“勇士”號無人水面艇、“海鷗”號帆船、北極ARV、探索100AUV,“海翼”水下滑翔機、“潛龍一號”和“潛龍二號”AUV、“龍珠”號ROV、“海斗”號水下機器人列隊亮相,研發者們通過鏡頭向觀眾進行了介紹與分享。兩場直播共吸引8萬余次在線觀看,直播期間還與中科院主直播間連線播出。
為更好滿足需求,研究所科技成果展館VR展廳于24日上線啟用。網絡成果在還原實體展廳參觀體驗的基礎上,增設了場景切換、視頻點位和語音講解等功能,能夠充分滿足觀眾的觀看需求。科技成果展由8個展區構成,包括研究所基本情況介紹、歷史發展沿革和科研成果介紹,觀眾可以通過手機端和網頁版進行觀看,還可以進行轉發與分享。
在“科學公開課”環節,機器人學研究室唐延東研究員在題為《光、成像、圖像處理》的報告中介紹了光和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復雜光照及壞天氣下圖像處理的應用;數字工廠研究室周曉鋒副研究員在題為《萬物皆算法》的報告中分享了算法的“前世今生”,以及在圖像識別、自動駕駛、機器博弈等方面的應用。
在“科技影音廳”環節,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和《馴“龍”高手——劉開周》兩部弘揚科學家創新、拼搏與奮斗精神的影片。
此外,研究所還參與了中科院公眾科學日“科學錦鯉”、全景中科院等特色線上活動。
通過舉辦線上公眾科學日活動,向社會公眾集中展示了研究所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方面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科學的關注與興趣。